作者:赤剑天涯
近年来,关于空战与无人机话题的讨论在军迷圈内愈发热烈,特别是关于印巴57空战的议题。此次战斗中,歼10CE作为空空导弹的发射平台,始终依赖预警机进行导引。尽管歼10CE本身并未直接参与空战的决策性环节,但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现代空战的深入讨论。例如,当前的空战已经逐渐转向超视距、超远程的空空导弹对决,那么,战斗机的机动性是否还重要呢?传统的狗斗战术是否已经过时?
在这种远程空空导弹主导的战斗方式中,战斗机的机动性似乎变得不那么关键。毕竟,面对空空导弹的精准打击,无论战机的速度多快、过载多高,都难以摆脱导弹的锁定。因此,空中作战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。现在的趋势是无人机和预警机等系统的联合作用,能够通过远程探测与引导,完全改变空战的胜负走向。设想一下,如果无人机能够搭载多枚远程空空导弹,并通过预警机的指引,攻击多个目标,这种作战模式无疑是未来空战的一种可能。
事实上,类似的讨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在军事界展开,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尚不成熟,但许多概念和尝试已为今天的空战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。例如,无人机作为“弹夹”,携带大量空空导弹以及空对地、对海打击弹药的设想早已有之。几年前,甚至出现了将B-1B轰炸机与AIM-120空空导弹结合的尝试,将轰炸机转型为具备远程空空导弹打击能力的“武库机”。即使在更早期,诸如2001年“死神”无人机首次在阿富汗执行打击任务,或者类似哈比巡飞弹压制敌方雷达的局部战斗中,我们就可以看到无人机和远程导弹的实战应用。
展开剩余56%不过,虽然这些讨论与尝试早已有之,但很多军迷如今对无人机的设想仍然过于理想化。例如,他们设想无人机能够像黄蜂群一样具有集群作战能力,可以在没有人工指挥的情况下,自主寻找敌方目标,甚至在空中自动协同攻击。然而,现实中,当前的无人机技术仍然不成熟,它们适合执行一些高风险、相对简单的任务,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,无人机尚未能够独立完成自主作战的任务。
无人机的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,虽然可以在作战中充当重要辅助角色,如“弹夹”、“油箱”甚至“电子吊舱”,但它们无法完全取代有人机的决策和指挥功能。正因如此,在未来的空战中,我们仍然会看到一架或多架有人机带领无人机集群参与作战。无人机可以执行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射任务,但这些无人机依然会在有人机的指导下行动,尽管它们具备强大的火力和远程打击能力。
然而,有人机在远程空战中的机动性依然至关重要。在面对敌方空空导弹的威胁时,能够利用机动性找到合适的发射时机、规避敌方雷达探测并实现精确打击,依然是战斗机成功的重要因素。毕竟,即使步枪射程不断增加,士兵快速瞄准和开火的能力依然不能被忽视。
展望未来,随着无人机在战争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,它们的辅助作用将逐渐增多。未来的空战中,像“弹夹”无人机这样携带大量远程空空导弹的战术,可能会成为常态。但让轰炸机等大型目标携带大量空空导弹进行空中对抗,似乎仍然只是一种设想。这个想法的局限性在于,一旦武库机进入战斗状态,必然会面临多方面的威胁。例如,射程超过200公里的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打击能力,任何武库机都无法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安然飞行。
因此,虽然未来可能出现无人机作为“弹夹”的趋势,利用无人机充当有人机的辅助平台,改变空战格局,但依然难以想象轰炸机等笨重的武库机能在空战中占据主导地位。相比之下,一种更加机动性强、综合能力优越的空中平台,将更适合担任未来“武库机”的角色,成为新的空战格局中的核心力量。
(本文完)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交易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