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“监控式育儿”正在悄然蔓延。客厅装摄像头紧盯学习、偷偷翻阅日记“了解近况”、查聊天记录防“学坏”,甚至用AI分析孩子的情绪波动……父母总说“为孩子好”,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。亲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,信任的堤坝逐渐崩塌,有些孩子还因此埋下心理隐患。
怎样才能让家长们良苦用心的“为孩子好”变成孩子们能够接受的“为我好”,修复被“偷走”的亲子信任?8月18日,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席欣佳医生。
父母越焦虑监控 孩子越精于隐瞒
“当家庭成员间出现信任缺口时,系统会自动产生‘监控—逃避’的恶性循环。父母越焦虑监控,孩子越精于隐瞒,最终形成‘猫鼠游戏’的相处模式。”席欣佳告诉记者,青少年的核心任务是建立“自我同一性”,他们对自主和独立的需求,本就会与父母的监护权产生对抗。当孩子发现,父母宁愿通过检查电视温度、APP使用记录,甚至翻看日记来验证自己的话,而非直接沟通时,心里会升起一个念头:原来你们从来没信过我。这种工具性的试探,会直接摧毁亲子间的关系性信任。
信任一旦受损,孩子可能走向两个极端:要么变成“侦探型”,把心思全花在如何躲过检查上;要么索性“摆烂”,既然不被信任,干脆放任自己的不当行为。在监控的高压下,许多孩子练出了一套成熟的“反侦察术”。这些并非天生叛逆,而是自主权被剥夺后的本能防御——心理学上称为“对抗性防御机制”。
展开剩余52%父母监控越严,孩子的策略就越精密:放着教学视频当背景音,底下却藏着漫画书;算好父母下班时间,把房间恢复成“从未动过”的样子;用英文聊天防偷看,给手机装双系统,甚至用网页版社交软件不留痕迹……一场“家庭谍战”就此展开。
席欣佳表示,这样的内耗代价巨大。孩子把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都用在“反侦察”上,分给创造性思维和情绪调节的精力自然就少了;长期处于“地下状态”,还会损伤他们的信任能力,默认“人际关系需要靠欺骗维持”;更有甚者,在“乖孩子”面具和真实自我间反复切换,可能诱发适应性人格障碍。
如何打破亲子“谍战” 家长可以这样做
那么,该如何打破这场“谍战”?席欣佳表示,多项研究显示,当父母减少非必要监控,青少年的隐瞒行为在2个月内会显著减少。
具体可以这样做:每次想监控时先问自己“这真的有必要吗”,能减少50%的无效干预;每周给孩子2次“免检特权”,增强他们的自主感;必要时坦诚沟通监控的原因,比如“妈妈看定位,是因为上周你迷路让我很担心。”还可以和孩子共建“信任储蓄罐”:每次他做到自主管理(比如按时关掉电视),就放一枚硬币进去,积满后兑换一个合理的愿望。
当然改变的过程难免波折,但当父母放下监控器,拿起沟通的“听诊器”,当孩子用责任而非对抗回应关切,那些因检查而生的焦虑终将变成彼此理解的“温度计”。席欣佳提醒家长朋友们,信任就像学骑车,不放手永远学不会,短暂地摇晃,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。
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瑞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交易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